铸客大鼎:“安邦”重器
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宴飨,流行于整个青铜时代。楚大鼎不仅工艺高超,且腹部和足部都刻有“安邦”二字,堪称典型的“国之重器”。
铸客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90厘米,重达400公斤,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上部外侈,三蹄足。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33年,寿县楚幽王墓被盗掘,出土了包括铸客大鼎在内的一批文物,后被收缴运送到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保存在安徽省立图书馆。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铸客大鼎等楚器与故宫博物院文物一起迁徙至重庆、宜宾,最终安置四川乐山。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故宫文物返回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为避免国宝再次流失,铸客大鼎从南京被运回安徽芜湖,1952年在合肥安家。在那段“流亡”经历中,铸客大鼎严重损毁,直到被博物馆收藏后才修复。1954年至1955年,安徽邀请苏派青铜修复师金氏兄弟,对破损的铸客大鼎完成了修复工作。
铸客大鼎的鼎口平沿处刻“铸客”等12字铭文,有学者释读为“铸客为集腏(zhuì)、伸腏、睘(huán)腋腏为之”。
大鼎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有“安邦”二字,也体现了它作为安邦定国的重器地位,寄予了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以“铸客”命名并与其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铸客升鼎”“铸客簠”“铸客炭箕”等。
“铸客”二字,在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为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身份比较自由;二为管理工匠的低级官吏。以铸造技艺服务于各个诸侯国之间,故称“铸客”。
如今,楚大鼎虽已失去其原有食器礼制功能,但其文化元素仍在当代传承。
楚大鼎出土后颠沛流离的经历,见证了那段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2014年,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该鼎就是以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