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淮南子》研究

发掘成语典故资源 助力文旅强市战略

市委党校“十三五”县干高知班

发布日期:2019-06-21 10:20作者:朱勇、岳葆春 【字体:  】   阅读:
发布日期:2019-06-21 10:20作者:朱勇、岳葆春    阅读:

淮南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名山名水名城名著等人文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同时淮南市也是中国成语典故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2017年起便以成语典故文化为契入点,组织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淮南市于今年5月8日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是一块金字招牌,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如何将这笔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产品,是淮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之关键,更是助力淮南文旅强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名片和载体。

我市成语典故资源发掘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淮南成语典故底蕴深厚。淮南成语典故主要来自一城、一山、一书。寿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是成语典故的鲜活载体;八公山作为文化名山,历史厚重,成语典故众多。据初步研究考证,出自和源于寿县和八公山的成语就有百余条。绝代奇书《淮南子》更是中国成语典故的宝库。仅《淮南子》收录源于淮南的成语主词条就有399条,与主词条同义或字序不同的有600多条,累计逾1000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许多重要成语典出于此,最早记载于《淮南子》的“四大神话”——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等成语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常用词语。通过整理成语典故典籍,形成了以《淮南子》精髓为核心,以八公山典故为重点,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成果。如《〈淮南子〉研究》、《语出〈淮南子〉》、《淮南子成语赏析》、《典藏寿春——寿县成语500条》等,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传播产生广泛影响。 

——淮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寿县古称寿州、寿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4次为都,10次为郡。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源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安丰塘(古称芍陂)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春秋时代楚国楚令尹孙叔敖主持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曾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天下第一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2015年10月命名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安丰塘成为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是淮南旅游的一张文化品牌。八公山古称淝陵、北山、紫金山,得名于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8个门客得道成仙的故事。八公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四顶山奶奶庙、淮南王墓、珍珠涌泉、淮南王炼丹井等。焦岗湖宋代为府,因地陷成湖,湖周围有480多平方公里水流入湖内,历史上曾有“三十六湖归焦岗”之称,是4A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此外茅仙洞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分布于全市各地。

我市成语典故资源发掘和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规划和系统设计滞后缺失,建设主体不明。顶层设计缺失,系统规划滞后,深度融合不够。在市级层面成语典故未纳入大八公山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和开发运作,景区与景区之间分属不同县区,主体不一,各自为政,缺乏一盘棋思想。在涉及成语典故有关的产业规划中,在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过程中虽然提出了“成语典故+”的概念,相关部门也提出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谋划、营销策划中,全方位深度融合成语典故文化元素,由于没有明确建设主体和责任主体,目前大多停留在概念和谋划中。

——项目支撑带动能力偏弱,文旅融合不力。我市虽然有不少成语典故文旅项目,仅有星星点火之状,却无燎原之势,缺少一批真正叫好又叫座的精品,缺乏一批支撑力、承载力和带动力强的文旅项目提升工程。近年来,我市先后谋划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但由于土地、融资等因素制约,除少数或上级批准的项目外,绝大多数仍处于储备或前期工作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开工建设还有距离。而同为“中国成语之都”的河北省邯郸市大手笔规划建设了“中国成语文化博览园”,河南省开封市建立了河南省首座成语典故主题文化园林—开封成语典故苑,在展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成语典故名城风采,促进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成语典故元素开发较少,资源整合不够。成语典故文化旅游资源量小分散,缺乏统一的线路整合和深度开发,在旅游线路上还缺乏成语典故研学游线路。市内与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寿县古城景区、孙叔敖纪念馆和八公山景区由于受到资金、政策和体制机制制约,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而且很多景点如寿县的廉颇墓、淮南王墓、谢家集区的黄歇墓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并且现有的成语典故在景观应用中的空间分布也不均衡。

——休闲体验创意产品极少,营销人才不足。从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休闲与体验。淮南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相关景区,大多只是简单的景区观光,并未对休闲与体验方面进行开发。同时专业人才缺乏,没有专门的成语典故旅游路线的导游及讲解员,作为文化旅游本身就略带枯燥性,而没有讲解游客们的游览就有可能偏向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在与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及工艺品开发上,虽然有的县区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总体上在与成语典故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上还很欠缺。

——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加强,形象定位不准。淮南成语典故浩如烟海,汗牛充栋,除了少部分司空见惯的成语典故外,众多的成语典故还藏在深宫人未识,需要做大量的普及推广工作。从全市情况来看,成语典故的宣传推介在申创前和申创后存在着“冷热不均”现象,宣传推介和普及形式单一,手段落后,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及各种媒体资源,对成语典故文化资源进行宽领域、多角度、高频率的宣传普及,相比于早期申创成功的河北邯郸等地来说,公众知晓率和文化影响力明显不足,对游客的吸引能力不够。

促进成语典故发掘和文化旅游强市的意见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建议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高位推动,以实际行动擦亮“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名片,促进成语典故文化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修编全市文旅产业规划,把成语典故文化纳入文旅规划,以活化的成语典故资源为重点,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带旅,文旅互动。对接八公山风景区规划、大八公山旅游规划,抓紧编制完善成语典故保护利用规划和成语典故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把握好实施步骤,循序推开,指导各县区对现有成语典故遗址、景区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内涵,打造精品,坚决避免“一窝蜂”和重复建设带来的同质化现象。

——立足项目带动。建议进一步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谋划能够引领全市的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筛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土地储备、项目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抓紧启动一批已经规划或即将实施的大的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成语典故文化博览园、淮南市成语博物馆、汉文化旅游街,“淝水之战”遗址文化园等一系列与成语典故之城相关项目的规划建设进度力度。对现有的相关景区进行深度开发,在城市景观文化中增加部分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建设,打造成语典故特色公园广场街区社区。

——注重产品开发。建议增加对休闲与体验方面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挖掘成语典故的内涵及寓意,将之通过旅游景观或旅游项目体现出来。增加参与性项目,巧妙性地将成语典故文化与旅游者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实现游玩与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游客。借鉴《印象西湖》等经验,聘请高层次导演团队,策划与创意《淝水之战》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落地。探索在新媒体条件下,利用声光电技术,使虚拟场景再现,增强体验感、现场感。进一步挖掘开发潜力,推动与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文化工艺品的开发。可通过旅游、绘画、音乐、动漫、游戏、玩具、出版等各种形式开发出系列的文化、工艺产品,形成具有开发潜力的“成语典故经济”。

——强化智力支持。建议在市级层面制定出台有效政策,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懂营销、会策划、善创意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可通过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淮南成语典故社会科学研究,凝聚一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发挥淮南成语典故研究院的优势,通过与在淮大中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一批对淮南成语典故和历史文化有兴趣、有了解的本土文化人才;通过成语典故相关产业带动,吸引一批文化经营人才,参与到淮南成语典故开发利用各项事业和产业中来。要加快培养一批深谙成语典故文化的专业讲解员和导游队伍,通过专业的讲解,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能享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大餐。

——创新特色模式。建议充分利用淮南市区域特色成语典故文化元素,打造创建工作特色模式,在产业发展方面,把成语典故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大八公山风景区规划、寿县古城保护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成语典故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田园综合体,促进“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与寿县古城双城互动。同时把成语典故文化同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豆腐文化、寿州窑文化、花鼓灯等区域文化元素结合起来,与淮南大数据产业、淮南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淮南市“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特色发展模式。

——加大宣传推介。建议在成语典故文化资源宣传中,把名山名城名人名著有机结合,以成语典故之城为引领,提炼文化产业精粹,凝练文化产品符号,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要统一口径,统一语调,创新形式,讲好淮南成语典故背后的故事。制作“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城市文化宣传片,在央视黄金时段优势栏目推出宣传短片,重新定位淮南市的对外形象,通过轮播强化淮南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融媒体手段进行淮南成语典故的推介。在景观点、公园、广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增加多媒体播放平台。打造成语典故信息平台,使用“两微一终端”等现代新兴信息手段进行宣传传播,形成“淮南人,个个能说成语典故;淮南客,个个乐听成语典故”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