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头条

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精妙绝伦

发布日期:2024-07-18 09:55作者: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国义 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   阅读:
发布日期:2024-07-18 09:55作者: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国义
来源:淮南日报    阅读:

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其一号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轰动全国。大铜鼎、木俑首、楚系墨书文字、龙凤图漆木案、青铜簠、“阜平君”铭铜虎座、编钟等,个个都是“网红”。


武王墩墓出土漆盘(资料图片)


武王墩一号墓是九室大墓,第二次媒体开放日公布信息显示,考古人员已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其中,北一、二室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当时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土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备受关注的武王墩墓墓主随葬重器——大铜鼎,于5月18日从一号墓东一室成功提取。当前,它正安放在考古实验室内,接受考古专家的“号脉问诊”和保护研究。


武王墩墓出土大铜鼎(资料图片)


该大鼎三足挺立,圆口有耳,看上去敦厚结实、威仪雄壮。鼎之大,需至少两人环抱方能围其一周,因两个鼎腿有裂缝,考古人员用绷带等对其进行了包裹处理,另一条鼎腿较为完好,上面凸起的兽面纹清晰可见。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但迎着灯光,鼎身部分铜色依然锃光瓦亮。

据了解,大鼎转移到实验室后,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较为精准的测量,测得武王墩大铜鼎口径达到88.9厘米,从这个角度来讲,该鼎超越了楚大鼎(铸客大鼎)。据了解,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左右。它1933年出土于我市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是首批禁止出国出境的国宝。

在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中,有一组青铜簠引起考古人员的注意,尽管簠体已经锈迹斑斑,仍然清晰可见刻在口沿上的12字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专家表示,“酓前”正是“熊完”的意思。墓主身份呼之欲出。


武王墩墓出土青铜簠(资料图片)


青铜器之外,武王墩墓出土的大量漆木器也格外引人注目。考古界有句经典语录:“干千年,湿千年,不干不湿就半年。”专家认为,武王墩的文物埋藏环境是个“饱水”环境,这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保存空间,抑制了木腐菌的快速生长,降低了木材的腐蚀进度,保障了棺椁形制及木质文物的基本稳定,有利于文物保存。

武王墩墓部分出土漆器形制、纹饰、色彩等巧夺天工,即使长眠地下两千多年,出土后依然色泽如新。

“楚式漆器技艺是中国漆器工艺的一座高峰,楚墓出土的文物可谓是‘无物不髹漆’。”专家介绍,髹漆是指经特殊工艺将漆涂在器物上的一种漆器工艺。木质材质的髹漆文物极易损坏较难保存,在考古发掘中,一旦发现木质文物,考古人员都格外珍视,武王墩墓一次性出土这么多漆木器文物,十分难得。


武王墩墓出土漆耳杯(资料图片)

武王墩墓无论是出土的木案、木俑,还是镇墓兽以及其他木构件上,均有造型奇异、色彩灵动的图饰,这些图饰漆色有深沉的黑、艳丽的红,对比鲜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龙凤漆木案是这些漆木器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桌面平整如镜,上面由暗红色的漆彩,绘制出一幅精美飘逸的龙凤图,细细观看,宛如运用现代工艺印制上去一般,极为精巧。

专家介绍,楚国极盛时,疆域北达黄河、东临大海、南包洞庭苍梧、西兼巴蜀云南。其“国土”内本身盛产漆树,为楚国漆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础。楚墓中常见到精美的漆器、青铜器和铁器,这些漆器也成为楚墓的一大特点。

据了解,楚国的髹漆技术深刻影响了我国汉代漆器的发展。在汉代时期盛行的木胎、竹胎、夹纻胎漆器,制作技法都来源于楚国,而汉代漆器常用红黑两色配色,也是典型的楚国漆器色调。

目前,考古专家正在对武王墩墓出土漆器进行保护研究。未来,将会有更多令人惊叹的漆器文物与世人见面。通过这些文物,大家可以窥探两千多年前这片大地上绚丽的生活图景,认识古人的超高技艺和独特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