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薪火相传——记“非遗”推剧课题组探访凤台县图书馆
一缕乡音,唱尽淮河风情;一份坚守,传承非遗瑰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宏大视野下,凤台推剧这朵扎根于淮南凤台大地的艺术之花,正期待着在新的土壤中焕发新生。为深入挖掘推剧的历史文脉,丰富课题研究的一手资料,凤台县职教中心“凤台推剧融入中职教育”课题组踏上了寻根之旅。此行,我们走进了凤台县的文化宝库——凤台县图书馆,与李胜利馆长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共同探寻推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怀揣着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探索之心,在课题主持人孙凤娟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陈文钊老师、赵云老师以及数位对推剧充满热爱的学生,一同走进了静谧而庄严的凤台县图书馆。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守护凤台地方记忆与文化的核心阵地。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为“非遗”推剧在中职校园的传承与发展,找寻最坚实的历史根基与理论支撑。
在图书馆的会议室、地方文献室,我们受到了李胜利馆长的热情接待。作为凤台文化的“守库人”,李馆长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推剧历史深处的大门。
李馆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图书馆内关于凤台推剧的珍贵馆藏——从泛黄的老剧本、曲谱,到早期的演出照片、研究文献,乃至记录推剧发展历程的县志与文史资料。他如数家珍地展示了这些“镇馆之宝”,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推剧艺术的厚重积淀。
李馆长从推剧的起源“四句推子”谈起,梳理了其从地摊走向舞台,从民间小戏成长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演变历程。他特别强调了推剧唱腔中浓郁的淮河风情和方言特色,指出这是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所在。

在谈及推剧传承的现状时,李馆长不无感慨地指出了观众老龄化、传承人断层等问题。他对我校课题组将推剧引入中职校园的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路,能让古老的艺术在年轻的生命中焕发活力。他寄语同学们:“希望你们不仅能成为推剧的观众,更能成为它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创新者。”
访谈结束后,在李馆长的允许下,推剧爱好的同学们亲手触摸和翻阅了部分复制的推剧资料。当抽象的“非遗”概念化为手中真实的文字与图像时,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惊奇与兴奋。这份跨越时空的接触,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可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探究欲。这正是我们课题研究最希望看到的——让文化的种子,在年轻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此次图书馆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赋能之旅。我们不仅收集到了宝贵的前期资料,厘清了研究思路,更通过与李馆长的交流,坚定了课题研究的信心与方向。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传承需要根基: 没有历史的传承是无源之水。图书馆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最坚实的文化根基。
传承需要创新: 将传统戏曲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是赋予“非遗”新生命的有益尝试。
传承需要青春: 中职学生是未来的能工巧匠,也是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