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县区信息

文化春申——谢家集区乡村体验游

发布日期:2025-04-01 09:21 来源:谢家集区文旅局 【字体:  】   阅读:
发布日期:2025-04-01 09:21
来源:谢家集区文旅局    阅读:

2025年3月31日,在洞山公园举办了“皖美时光·相聚淮南”乡村旅游主题活动,旨在通过特色乡村资源与美食文化的结合,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升级。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30余位乡村游游体验官在向谢家集区进发。

谢家集处于淮南市中部,位于历史名山八公山下,北临淮河,南与长丰县接壤,西与寿县比邻。谢家集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是文化界有深厚影响的“蔡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淮南王刘安曾在此地著述《淮南子》,这里演绎过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典故。区内保留有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墓、楚幽王陵遗存、清朝水师提督杨歧珍墓、赖山集清真寺等历史文化古迹,此次乡村一日游让游客领略了“蔡楚新城 春申故里”的厚重历史。

一、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卧龙山与《六姊妹》共情

电视剧《六姊妹》在安徽淮南的取景地中,卧龙湖作为重要场景,不仅承载了剧情的核心情感,更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叙事的交织,引发观众对家庭、时代与乡土记忆的深刻共鸣。卧龙山风景区位于谢家集区唐山镇,景区人文自然景观丰富,有太妃墓、姐妹泉、卧云窟等胜景20多处。随着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的热播,剧中何家姐妹的命运牵动人心,而大结局的震撼场景更是在淮南谢家集区卧龙山取景完成!这里是《六姊妹》回忆的终点,也是现实中的诗意起点,这里层峦叠翠、历史厚重,剧中何家六姊妹历经风雨后终迎团圆的温情画面,与卧龙山的静谧风光交织,将时代变迁与家族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六姊妹》到卧龙山,穿越半个世纪的温情,“以剧带旅、以情促游”——唯有让土地拥有打动人心的灵魂,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虚构与历史的碰撞:从《芈月传》到春申君墓

《芈月传》作为一部以战国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艺术加工将春申君黄歇与秦国宣太后芈月塑造成青梅竹马的恋人,但这一设定与真实历史存在显著差异。芈月(宣太后)出生于公元前334年左右,而黄歇生于公元前314年,两人年龄相差约20岁。芈月远嫁秦国时(约公元前334年),黄歇尚未出生;当黄歇活跃于政治舞台时(公元前262年拜相),芈月已是年过六旬的秦国太后,甚至已去世(公元前265年)。因此,剧中两人“青梅竹马”的设定完全不符合历史时间线。春申君陵园距李郢孜镇政府西50米,其封土高19米,底径87米,占地总面积7000平方米。1986年11月,春申君墓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们探访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陵园,青松掩映下的古朴建筑诉说着两千年前的传奇。陵园与赖山清真寺仅隔一公里,形成“一园一寺”的文化纽带。春申君治水功绩与上海“申城”的渊源,让游客们在此处有了具象的联结。

三、民族与历史的回响:从赖山清真寺到杨歧珍墓

赖山清真寺位于安徽省谢家集区李郢孜镇赖山村,是一座融合中原传统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文化特色的明代古寺。赖山清真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是淮南市现存最早的清真寺,201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曾因战乱多次损毁与修复,清光绪年间由回族爱国将领杨岐珍主持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存。院内大殿五开间,木雕花卉纹饰精美,楹联融合儒家与伊斯兰思想,体现文化交融。在清真寺游客们恰逢开斋节,获得了伊斯兰文化与节庆传统的独特体验机会,游客不仅能感受开斋节的欢乐与庄严,还能与当地斋民建立了真诚的文化连接。节日核心精神是感恩、分享与包容,保持开放心态会让体验更加难忘。后院有杨岐珍墓园,墓主为清末抗法名将。1885年镇海之役中,杨歧珍指挥招宝山威远炮台,多次击退法国舰队,击伤法军司令孤拔,成为中法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他不仅以精准战术捍卫海疆,更以“裴凌阿巴图鲁”称号彰显晚清军事抵抗的微光。这场战役的胜利,成为近代中国抵御外侮的少数亮点之一。游客们站在杨歧珍墓前,松柏低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潮声——既有金戈铁马的铿锵,也有文化交融的细流。这位晚清名将的一生,既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更是多元中华文明的生动注解。

四、废墟与田园的嬗变:从老鳖塘到春申湖的重生

老鳖塘的形成与淮南煤炭开采密切相关。自1949年起,谢家集区陆续建成谢一矿、谢二矿等大型煤矿,长期开采导致地下空洞,地表逐渐沉陷积水。至20世纪60-70年代,十涧湖路南侧因持续沉陷形成大面积水域。随着煤矿资源枯竭,谢家集区多座矿井于2016年前后闭坑,留下大面积沉陷区。水域周边杂草丛生、环境脏乱,成为居民避之不及的“工业伤疤”。  2022年,淮南市启动春申湖公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6.66亿元,治理面积7.16平方公里。通过“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生态修复理念,建成湿地公园、音乐喷泉、滨水栈道等设施。春申湖公园曾是采煤沉陷区的“伤疤”,如今却成了城市绿肺。湖面波光潋滟,滨水栈道蜿蜒于湿地间,能量观景塔与草坪营地相映成趣。这里不仅是市民的休闲乐园,更是生态修复的典范。湖中锦鲤跃动,音乐喷泉随光影起舞,夜晚的灯光秀将湖面染成星河,让游客们感叹工业废墟也能焕发新生。

五、紫金石的千年风韵:从历史到艺术的跨越

游客们来到了淮南汉唐紫金石博物馆,这是淮南首家民办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紫金石主题博物馆。欢迎来到淮南市汉唐紫金石博物馆——这里是全国首家以紫金石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也是淮南市第一座民间博物馆。博物馆于2016年1月16日正式开馆,由淮南市文物保护局批准设立,坐落于洞山西路北侧、望峰岗镇政府西侧。展厅面积达800平方米,分为三层展区,收藏了紫金奇石77件、紫金石工艺品42件、紫金砚157件,以及瓷器、陶罐、秦砖汉瓦等珍贵文物200余件。紫金石因石体呈紫色间嵌金色条纹而得名,产自淮南八公山(古称紫金山),唐宋时期便以纹理细密、温润如玉的特质闻名于世。其色泽凝重古雅,纹路华美多变,被历代文人视为奇石珍品。馆内展出的紫金奇石与砚台,既展现了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也印证了古代工匠“因材施艺”的智慧。馆长应伟的讲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从一块石头的形成讲到一方砚台的文化隐喻,将冷硬的石材赋予了温度和故事。

谢家集的乡村旅游,是历史与文化的对话场,也是城市与田园的共生地。此次由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乡村体验游不仅是淮南从“煤城”向“美城”转型的缩影,更是历史、生态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里既有战国风云的回响,也有采煤沉陷区重生的奇迹;既有回汉文化的共生,也有传统艺术的活力。未来,随着政策深化与资源整合,谢家集有望成为皖北地区文旅融合的标杆,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乡愁”体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