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五古”
古老的淮南大地,历史上发生过诸多重大事件,涌现过诸多英雄豪杰,演绎过诸多慷慨悲歌!有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所产生的遗迹,至今仍然存在,昭示着淮南曾经拥有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闻名中外的淮南“五古”----古生物化石群、淝水之战古战场、古寿州窑遗址、古墓群和茅仙古洞,就是这些遗迹中的代表。
淮南“五古”中的古生物化石群喻示的是生命的诞生;古寿州窑遗址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古战场隐义是人类为扩大生存空间而进行的争斗厮杀,古墓群代表生命的终结:而茅仙古洞,则暗示着人类对“宇宙,生命”关系的思索与领悟。游“五古”,参透人生玄机,旷达心胸,喜悦向善,不亦乐乎!
古生物化石群
古生物化石群指的是在八公山中发现的宏观藻类、蠕虫类和分类未定的生物碳化膜化石簇群,以蠕虫类即“淮南虫”的发现意义最为重大。在距今7.4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这一类生物化石埋葬群,意味着后生动物实体化石的记录向前推移了近2亿年,为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规律等重大生命科学前沿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科学依据。
八公山目前已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各地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察探索、进行科学研究的“圣地”。
淝水之战古战场
淮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上百次重大战事,最著名的则是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的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北方强国前秦在兼并周边十几个小国后,挥鞭直指江南东晋。前秦动员百万大军,声势浩大,“投鞭江河,足可断流”,出师即破项城,占颍口,陷寿春,势不可挡。面对绝对劣势,8万东晋军采取“歼其先锋、挫其锐气、用计退敌”之策,于当年11月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用5000精兵偷袭驻扎洛涧的秦军前锋5万人,斩杀1.5万人,挫伤了秦师锐气。秦晋两军夹淝水而峙,秦兵见对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奇兵,心中已有惧意,晋军要求秦军后退二、三里,让晋军渡河决战。秦将不知是计,下令后退;不料士气低落的秦兵一退而不可止,晋军趁势掩杀,秦军大败而逃。逃跑的路上,秦兵听到风声鹤唳,皆以为是追兵,以至肝胆俱裂。
据考证,当年的古战场在今山王镇、唐山镇及寿县东北沿淝一带。
古寿州窑遗址
古寿州窑是我国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寿州瓷创烧于南北朝的陈代,到唐代中期最盛,唐末宋初逐渐衰落,兴盛长达350年。寿州瓷色彩厚重,釉面莹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寿州陶创烧于明初,明中期最为兴盛,经清代至今续烧不断。古寿州瓷当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古寿州被称为“世界瓷都”。
上窑镇南的管嘴窑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寿州窑,其周边有近10处古窑址。考古发现,随着年代推移,窑址逐渐经洞山、泉山、八公山向西扩展,现在这条线上发现了78座古窑。1981年,古寿州窑址被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淮南市在上窑山建造了寿州窑陶瓷博物馆,古寿州窑遗址得以有效保护。
古墓群
淮闸地区“山孕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历史上是帝王将相、名臣淑妃的绝佳陵寝,因而古墓成群。
在五株山南麓,茂密的梨园中,有一座高8米的古墓,这就是战国中期赵国大将廉颇墓。廉颇善于用兵,屡建奇功,并知错能改,留下《将相和》的佳话。但因性格刚烈,受小人暗算,晚年不得重用,悒悒终于八公山下。
在李郢孜镇北不远处,坐落着春申君黄歇墓。黄歇是战国晚期闻名海内的“四公子”之一,在楚国为相25年,倾心治国,功绩显赫,后被心怀叵测的门客李园刺杀。
在八公山下,还坐落着淮南王刘安墓、蔡声侯墓、唐代李元裕太妃墓、隋代周安墓等。墓葬中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有所反映,令人遐想无限。
茅仙古洞
在凤台县城南三峰山南麓,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座气象庄严的千年古刹,它就是中国最早的道观之一清天观。
清天观又名茅仙洞,因咸阳人茅盈游历到此,爱此山水不忍离去,引兄长茅固、茅衷在山洞修炼悟道而得名。2100多年来,因战乱频仍,有时道观毁弃,寺庙兴起:有时寺庙颓败,道观又盛,因而茅仙洞亦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殿宇之一。清宣统二年,茅仙洞道士谢宝胜还俗后官至总兵,捐资修建三仙楼,民国21年,苏理纯、苏宗善师徒大修茅仙洞,易名清天观,并保留至今。茅仙古洞如今已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它已成为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之一。